色选机_大米色选机_小型色选机_矿石色选机_海产品色选机-安徽宏实光机电高科有限公司

我国农户粮食生产及种植选择的经济分析

2014-03-04

西安交通大学,陕西西安710061)个国民经济大局及其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微观经济层面,运用简单的数理模型推导,分析作为粮食生产微观经济主体――农户的比较利益、目标追求及行为选择,进而揭示我国目前粮食生产与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并试图据此总结出一些中观层面的政策结论。

从发展水平看,我国现阶段的农业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的传统农业。生产力水平、商品生产率水平极低;技术进步缓慢;分户小规模经营;农业中潜在失业问题严重,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城乡差距巨大。这一结构特点的经济,其发展必将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着非农产业逐步转移,产业结构进一步分化调整。

从体制方面看,目前我国农业正处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商品化、专业化生产的市场经济过渡,自给自足的特点明显,但市场在农村中生成发展速度迅猛,市场导向作用日益突出,以农户家庭为生产主体分散经营、独立决策、参与市场的经济活动日趋频繁。农户的行为成为整个农业生产的基础,决定着农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这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两个最为关键的历史特征,从根本上规定制约着作为农业微观经济主体的农户的行为选择。

一、农户粮食生产劳动投入量决策分析既未放弃粮食种植,又通过从事其它多种产业的经营,运用多种方式谋取收入是当前我国农户生产经营活动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在这种生产经营方,将多少劳动投入到粮食生产中,将多少劳动用于从事其他经济活动,这是各农户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首先需要作出选择、进行决策的问题。

在不失其一般性和现实性的条件下,为简化分析,可作出以下的前提约定:1、粮食商品化率较高,流通渠道顺畅,买卖方便,交易费用低,不存在市场障碍;2、农户的经济活动可分为两种:粮食种植包括用于其家庭消费的口粮的生产和用于出售的商品粮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包括从事经济作物的种植、林业生产、畜牧业生产、渔业生产及其它家庭经营活动,还包括工商业、服务业以及外出打工等)。农户在其总劳动量既定的条件下,可将其劳动分为两部分分别投入下列这两种经济活动中去:3、农户的粮食生产函数中,只有土地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土地的投入量固定不变,劳动的投入量则是可变动的。粮食产量与劳动投入量成正方向变动关系,劳动的边际产量服从递减规律。即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当其超过既定土地面积所要求的必要劳动投入量之后,增加单位劳动投入所得产量的增量呈递减变动趋势;4、在不计算劳动力成本的条件下,粮食生产成本由土地面积决定,相对于劳动为一常量;5、粮食价格为外生性变量在我国目前粮食流通制度中,粮价由政府确定,农户对之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力)6、在其他生产经营活动中,农户所得收入与从事这一活动的劳动的投入量呈正向变动关系。在这些条件的约定下,可将农户的收入描术为:其中Y为农户家庭总收入为进行粮食生产所取得的收入,2为进行除粮食生产外的其他经济活动所取得的收入。

而粮食生产所得收入I<可写为:其中P为粮食价格,QL<,E)为土地投入量E既定不变时粮食产量相对于用于生产粮食的劳动投入量L<的函数,C为粮食的生产成本。

而从事其他经济活动的收入I2可简单表述为用于这种经济活动的劳动投入量的函数:其中L-Lj为农户用于粮食生产以外所有其他经济活动的劳动投入量,L为农户所有的总劳动量,为一既定量。

将2.2、2.3代入2.1可得农户总收入Y对粮食生产的劳动投入量Lj的函数:来:2000-03-08农户为追求收入最大化,必然要求d其中即为粮食生产中劳动的边际产量,p*|则dL(dL(为粮食生产中劳动的边际产品产值,当粮食生产的劳动投入的边际成本等于零时,劳动的边际产品产值为农户向粮食生产每增加单位劳动投入时所得的净收入若我们将农户用于其它经济活动的劳动L-l(用L2来表示,即L2在全部数值都取绝对值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2.5的即为农户其他经济活动劳动投入量的边dLj际净收入。

2.5式表明,农户在其生产安排中,为收入最大化必然要通过对粮食生产的劳动投入量U的调节,使用于粮食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的劳动的边际收入相等,从而实现其家庭收入的最大化,而一旦二者不相等,则减少边际收入较小的一种生产活动的劳动投入量,必然能提高农户的家庭收入。

结合上面分析,进一步推导,必然可得出下面一些很有意义的结论:1、若粮食生产商品化率不高,流通渠道不顺畅,如出现卖粮难“问题,粮食生产在满足农户自己消费用粮外,不能转化为商品,因而不能成为家庭现实的收入,所以口粮以外的余粮部分不再构成农户家庭收入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边际收入值为零,也就是这时农户粮食生产的边际收入是不连续的,在粮食产量为家庭口粮消费量左右,突然由一正值跃跌到零。而这时根据2.5式的条件,农户具有向其他经济活动转移劳动的无限倾向,粮食生产缺乏动力驱动和必要的利益诱导,粮食生产潜力不能完全发挥,从而粮食生产将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压抑。

2、现实中,农户的劳动分为粮食生产活动和其他经济活动,在现实中实际表现为两种:一种是由粮食生产的季节性引起的劳动安排,表现为农忙时节从事粮食生产,农闲时节从事其他经济活动;另一种是由家庭成员分工造成的劳动配置,表现为一部分家庭成员专门从事粮食生产,另一部分家庭成员专门从事其他经济活动。在前一种劳动安排中,由于农闲时节,粮食生产劳动的边际产量几近于零,同时较低的收入水平dLj使农户不能支付闲暇这一奢侈性消费品,因而表现出了一种极度低廉的劳动力的就业渴求,极低的劳动报酬率便足可吸引农闲时节的农户从事其他任何经济活动。在没有这种机会时,农户甚至借从事适当的家务劳动、尽可能提高自给型消费而减少商品型消费来间接性地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这种自给倾向直接构成为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及第三产业发展的重大障碍。

在由家庭分工形成的劳动配置中,由于粮食种植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生产资料多由农户所有,农户有充分经营决策权,农户家庭成员中所有劳动力所面临的就业机会相同,而在其他经济活动中,尤其是外出打工,农户家庭中不同性别、年龄的劳动力所面临的机会差别很大,青壮年及男性劳动力有着较多的机会,而老年及女性劳动力则面临着较多的进入障碍,机会较少,因此,同一农户家庭中各劳动力相比较,其各自所从事其他经济活动的预期收入水平差距较大,所以,在具体的劳动配置中,青壮年劳动力及男性劳动力有较强的从事其他非农产业经济活动的倾向和比较优势。这种分工倾向最终导致粮食生产由妇女及老年等较弱的劳动力承担,从而可能影响粮食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妇女及老年一般不会轻易转让土地这种生产资料,以保证一部分家庭成员的就业,而从粮食生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来看,这种分工模式和生产行为,尤其是农户对土地的粘着性,阻碍着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农业生产专业化、产业化的发展。

3、粮食价格与粮食生产的边际产量一起决定着粮食生产中劳动的边际产品产值,在技术水平不变从而边际产量不变的条件下,若粮食价格过低,必然会影响到粮食生产的比较利益,使其边际收入过低,粮食生产缺乏比较利益优势,进而将导致更多的劳动从粮食生产中转移出去,影响到粮食总产量、总供给以及广大城乡居民的生活。因此政府必须对粮食价格实行最低价格保护政策,借以保持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稳定粮食产量。

二、农户粮食生产土地要素投入量决策分析当农户面临着种植业与其他产业的选择时,往往只有劳动这一个决策变量,而当农户面临着粮食种植与经济作物种植的选择时,由于其在土地占用上的矛盾性,因而必须同时对土地和劳动两种要素的投入量作出选择。

同样,可参照上面的分析,做出以下的前提说明:1、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商品化率都较高,除少量自己消费外,大部分用于出售,市场销售渠道顺畅。

2、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价格为外生变量,分散的农户只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对之无影响力。

3、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生长时间相同,种植上有矛盾,并且不可间播套种,同一块土地只能种粮食或只能种某种经济作物。

4、每一农户所拥有的全部土地等级相同,肥瘠、坡度、光照、酸碱度、湿润度等条件完全相同。

5、土地要素为稀缺性要素,在我国目前农户所经营的土地面积规模既定的条件下,任何面积的粮食种植或经济作物种植,农户都有足够的劳动力去经营。

6、生产技术、耕作方式保持不变,粮食与经济作物面积产量固定不变,即土地的平均粮食产量和平均经济作物产量既定。

7、不存在规模经济,土地的边际粮食产量和边际经济作物产量较稳定,分别等于其对应的平均产量。

现实中,我国目前户均经营土地面积规模较小,而且地块分散细碎,因而农户在这极为有限的土地上经营粮食或经济作物种植时,规模效应几乎为零。)8、粮食种植与经济作物种植的成本是其种植面积的正函数,而且在耕作技术不变的情况下,边际成本固定不变,且等于其平均成本。

根据这些前提约定,可将农户的收入描述为土地投入量的函数如下:生产的净收入的价格,E*为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而E为农户所有的土地总面积,E-E*为土地总面积既定条件下用于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0*E*)、02E-E*)分别为两种作物的生产函数,C*E*)、C2E-E*)为两种作物的生产成本。

农户收入Y对粮食作物种植面积E*的导数为:由于两种作物的边际产量d|、dQ2类似于2.6式的证明,可以将看作是用土地种植经济作物的边际产量,同样也可以将2看作是用土地种植经济作物的dE*边际成本)等于其平均产量,根据前提说明其为定值。

价格P*、P2为外生决定,也为定值。两种作物的边际成本H、、!"2等于其稳定的平均成本。因此这里d!为一常量。所以这时的收入对土地的函数为一线性函数。

那么,农户的收入最大化点必然在其边界点上,即或者E* =0,或者E*=1,究竟在哪一点上,取决于各作物单位面积利润的比较。

=0时,农户收入其中aq2、ac2、ai2分别为经济作物种植的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成本、单位面积利润。

=E时,农户收入Y" =0点处即农户将其全部土地都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可实现其家庭收入最大化;<y",则在点处即农户将其全部土地都用于种植粮食时,可实现其家庭收入最大化;=y",则y为常量,农户在任一点处即任一组合的粮食作物用地和经济作物用地对应的农户家庭收入都相同,农户可根据其需要和偏好参照其他变量随意选择。 这里,农户决策的主要依据是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单位面积利润AI:,而且上面的分析可知,AI:取决于价格P:、平均产量AQ:、平均成本AC:等因素,由于各作物生长特性不同,耕作要求不同,各地方的土壤、气候等生物生长的条件也不同,因此面对同样的价格P:,不同地方的农户所面对的比较优势有较大差异。 

上面分析的结论很有现实意义,它深刻地说明了各地农户应根据其资源禀赋状况,发挥相对比较优势,从事专业化生产。反思长期以来,我们所倡导的发挥地方优势,其实是农户收入最大化的必然要求和选择。

放松部分前提约束,重新审视这一模型,还可推导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1、当经济作物的商品率较低时,生产收获除用于自己消费外,剩余部分难以实现商品化,难以通过市场出售转化为现实收入,这时的剩余同样不再构成农户收入的一部分,因而这时若粮食有较高商品化水平,即使本地有经济作物的生产优势,农户为追求收入最大化也必然要减少经济作物的种植,而尽可能多地种植粮食。而且即使粮食商品化水平也较低,由于经济作物对农户的效用水平较低,有些经济作物甚至只能作为工业原料,为追求家庭福利最大化,农户同样有着少种经济作物而多种粮食的倾向。因此,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的发展,市场的培育极为关键,市场发展不足,商品化水平低,潜在的生产优势并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都将受到影响。目前我国山区地区的经济作物种植和农业专业化生产的发展,由于受交通运输条件、销售网络建设、信息传输效率等制约,市场交易费用高,这一问题极为突出。

2、在不同作物种植的收益比较中,粮经比价的大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其他条件平均产量、平均成本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粮经比价,相应的为实现收入最大化可选择的优势产业也随之变化。因此价格通过这一机制对农户的生产作用极为明显。为保证粮食与经济作物生产的均衡发展,必须注意理顺粮经比价。价格的扭曲,必然带来实际经济生产中的扭曲和失误。

3、在生产技术水平、耕作方式保持不变时,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由于地力衰竭、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等原因,单位面积产量有逐年下降趋势。相对于有些作物,粮食作物对土壤的要求较高,在这种条件下,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较其它作物下降更快,因而粮食种植的比较优势将越来越不明显,长期发展,必将导致土地大面积向非粮食作物种植转移,进而影响全国粮食的总供给。为避免这一情况的恶化,保证粮食供给和全国人民吃饭生存问题,必须注意粮食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维持粮食种植的比较优势。但由于目前各农户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同时技术研究与开发又需要大量的投资,农户无法负担这一投资成本;投资风险大,预期收益低,农户不愿进行这一投资。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对农业的技术研究投资,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对农村各种形式的科技、信息服务和人才培养,保持粮食种植的相对比较优势,保证粮食生产的长期均衡。

4、在土地可使用总面积有限的条件下,若粮食作物种植时间不矛盾,如北方的冬小麦与西瓜、棉花,进行轮番耕种经营,自然成为农户收入最大化目标追求的必然选择。若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时间虽然矛盾,但生长中相互影响较小,如玉米与大豆,间播套种、提高复种指数无疑是农户的最佳选择。但在两者时间上与生长中矛盾较大时,则必然存在粮食与经济作物争土地的问题,这时若发展经济作物生产必然会影响到粮食生产,为解决这一矛盾,在有条件的地方通过荒地开发、沙漠盐碱地改造,提高可利用土地的总面积,仍然能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5、在上面的推导中,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隐含假设,即农户拥有完全充分的信息,可充分地比较各种作物种植的收益、成本与利润,从而选择出最适合于本地资源禀赋状况的产业。但现实中,农户的信息拥有量是极为有限的,不但不能完全理解本地各种作物的生长状况,对市场的分析、预测能力更是有限,因而实际中,农户的选择仍是极为有限和非理性的,这时,政府的引导作用以及信息服务对效率的提高极为重要。

实践中,由于各农户所拥有的土地等级不同,条件差异较大,为实现收入最大化,农户需要面对不同等级的土地分别进行分析,作出决策。由于作物生长特性不同,生产种植中所需劳动的不同,劳动的集中性及强度难度不同,因而农户面对这种选择时,除了进行土地要素投入量的决策,还需进行劳动投入量的选择。由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外延较大,其中包括许多具体的作物种类,因而农户实际分析中还需根据不同的具体作物的生长状况、单位面积利润作进一步具体的分析、比较和选择。

上面的分析表明,我国农业目前正处于二元结构转换过程中,正在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体制转型中,由于市场发育的不完善和农户收入水平的低下,农户行为既表现出了较强的经济理性和市场取向性,又表现出了相当的非理性和保守性,农户家庭收入最大化的目标追求与国家保证粮食供给和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要求存在着较多的矛盾,农户近期利益追求与其长期恒久性收入最大化也存在着矛盾,因而为保证我国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保证12亿人的吃饭问题,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政府在尊重市场和农户自己的利益追求、选择自由的前提下,必须介入进行适当的干预和保护。具体的政策选择包括:培育市场,保障供销渠道畅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水平;理顺价格体系,实施必要的保护价格,切实保证农户利益;加快制度创新,发展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土地向种田能手的集中,提高农业经营规模,加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加强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广播电视的建设和普及,降低市场交易费用;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加强土地的开发与保护,改善粮食生产的基础设施,提高粮食产量水平;完善服务网点,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尤其是生产资料供给、资金、信息、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技术研究,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开发高产优质的新品种,改进耕作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和技术贡献水平。



产品订购

宏实高科尊重您的个人隐私。有关信息我们将会为您保密

×